小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动静,我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点惊讶的,但回头想想,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人们看重的,相信还是小说营造的那个强烈的情感氛围,这里讲述的主题–罪行、友谊、宽恕、失去以及对于弥补过失的欲望,都可以和你的切身经历联系起来,可以让你成为比想象中更好的那个人。这不是专属于阿富汗的主题,而是有关人性之旅的,无论什么样的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都能接受它。
——《追风筝的人》作者 Khaled Hosseini
看完影片,不免有些东西想写了。
首先,我承认我没看过原著,网上有评论指出影片相对原著感情抒发乏味不少,细腻之处难以企及,但在我看来,影片已把KhaledHosseini的原著情感表述大概,充斥的情感复杂繁多:爱、信任、愧疚、赎罪、恐惧、包容……但这些与本篇日志关系不大。
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的情感都凝结于喀布尔——一个曾经留给两位不同命运少年美好回忆圣洁的地方,喀布尔是他们感情的故乡,这篇日志也是关于我的故乡,现在我习惯称她为老家。
老家没有喀布尔那样每年的风筝比赛,但老家有每年的热闹庙会,发小在锣鼓喧嚣的舞龙玩狮的热闹人群中穿梭丝毫不亚于风筝少年的相互追逐所带来的快乐。
老家没有喀布尔那样被塔利班“死沉沉”般的镇压,但老家空气中甚至地底下充斥着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肮脏,满是裂痕的土地与扭曲的房屋、杂草丛生的道路远过于喀布尔荒无人烟、满目疮痍的悲凉。
说喀布尔死了,是过去的美好不复存在;喀布尔活着,也是喀布尔热土上人民极力去捍卫自己过去认同的一点挣扎;老家的祥和与平静不在,死在利益熏天的一块块无关的煤炭上,老家还活着,也只是每年回家串联起的一段段残垣断壁的回忆。
老家的土地在下沉……回忆也越来越沉重。
生活了22年的土地,见证了发小稚嫩到成熟的岁月,目睹了乡村恬静与祥和的风生,就在回忆中变得支离破碎,这就是我的老家。
来不及被砍伐的院中树木形单影只,顽固的守望中不断凋零;多少家庭破碎的瓦砾充斥在裂痕累累的家园,灰色苍穹下的乌鸦绕道而逝……这就是我的老家。
阿米尔回故乡是在赎罪,也是在寻找童真的回忆。我回老家像是在理解我的过去,一方我所热爱的土地啊!在破碎的家园中重塑儿时的回忆:回忆不起,回忆不起啊!一个连美好回忆都被利益偷去的地方,这就是我的老家!
不晓于喀布尔是战争的过错还是文化的悲哀,我只明白老家是利益的罪恶。
老家坐落在一天天塌陷的矿区中,破碎在一团团黑恶的人心里。
Older Hassan letter : I dream that myson will grow up to be a good person, a free person. I dream that someday youwill return to revisit the land of our childhood. I dream that flowers willbloom in the streets again… and kites will fly in the skies!
长大后的哈桑:我梦到了我的儿子会成长为一个好人,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我梦到了有一天,你会回到我们童年玩耍的这片土地,故地重游;我梦到了鲜花再次在街道上盛开……天空满是色彩斑斓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